top of page

PROGRAM /

計畫內容

計畫目標

    ​    在全球化與知識經濟的趨勢下,世界各先進國家為了提升國家競爭力,均致力於改善經濟環境與產業結構、發展尖端科技,以達到提升產品品質、促進產業升級的目標。台灣產業創新的方向是從製造研發轉而成為品牌創新,工業設計在其中扮演重要的角色,這幾年透過政府的輔導與媒體的推波助瀾,再加上屢獲國際設計大獎的加持,工業設計在台灣日益成為顯學,似乎成為最熱門的學科之一。為培育優秀的工業設計人才,各國政府及產業多數的共識是,透過學校教育學習,培養廣泛的應用知識、價值觀念引導、提升專業競爭力。在世界潮流上,尤其是蘋果系列產品竄紅的影響,設計如今被企業、政府捧為發展的重心,高興工業設計總算成為產業發展主力的同時,我們也不禁憂心學校培育出的工業設計人才,是否可以追得上企業日趨複雜的需求。



        事實上發現,近年來台灣的大專畢業生失業率急遽上升,甚至高於一般族群平均失業率,依行政院主計處100年9月至101年3月失業率發現,大學以上畢業人口失業率大約5%,比專科畢業人口失業率多出2%,甚至比高職畢業人口失業率多出0.5%-1%,高等教育培育出來的人才,無法配合產業界的需求,使得社會新鮮人難以在就業市場取得優勢,顯示高等教育必須重新調整人才培育策略。教育部次長林聰明認為,台灣的學用落差問題,學校和產業界都有責任。許多學校教師偏重基礎學術研究,應用性的研究相對缺乏,在教學上比較忽略對學生就業力的培養,導致學生的學習內容與產業需求脫節。明基工設中心籌畫重任王千睿,在幾次校園演講中發現,產業界積極發展工業設計,以及對工設人才需求的急迫性,與學校認知仍有一段差距。

因此本計畫目標中,希望能消弭高等工業設計教育與業界的差距,儘速提升學生就業力,建立跨科際與表達溝通的技能,以工業設計之主軸產品設計課程為主,調整教學內容,培養學生觀察、解決各種問題的能力,並讓設計系之學生與其他領域學生共同團隊合作,增加學生與其他領域有團隊合作之經驗,提高高等教育學生畢業競爭力,讓課程與實務連結,融入資工、介面及使用者研究之師資,諸如演講、師生討論、舉辦學術活動、跨領域團隊合作等,使學生更清楚了解科技領域現況,訓練各種職類所需的能力規格,培養就業能力,提前做未來職涯規劃準備。

 

課程設計理念與課程教材規劃



        台灣近年來受到世界經濟與全球生態劇烈變化的影響,發展永續智慧生活空間與服務,變成了重要的社會議題。台灣資通訊產業發展完全,促成智慧生活科技的快速發展,將帶動台灣產業的升級與轉型,在這過程之中,具有跨領域創新與社會服務關懷的人才培育,成了學術研究與產業發展的重要課題。

近年來設計領域所推動的設計思考改造世界運動,即是推廣產品設計應以人的需求為起點、科技應用為過程、達成社會服務關懷為終點的創新跨領域學科,這也是本課程的目標,期望培育智慧生活產業的設計人才,具有宏觀、跨領域溝通與創意思考,能夠妥適使用科技來進行概念發想,透過設計產品、過程、服務來達到人性關懷,滿足服務需求。
本課程將透過上下學期,兩階段的課程,幫助學生了解智慧生活的意義、資通科技在現代社會所能扮演的角色,將深入社會問題與資訊科技現況,培養設計系學生擁有宏觀思維,針對智慧生活議題進行觀察、問題解決及創意設計,對於智慧生活科技產生創新價值與應用願景。訓練大四學生能夠針對設計流程中所遇到的問題,提出具創意的解決方案,完整表達自己的設計構想,並具備獨立作業的能力。

 

        本課程將會以「弱勢族群溝通」為主軸,除了被動的利用產品產生有形與無形的溝通方式,將因應使用者需求產生主動的溝通服務,期望透過溝通最常使用的聽、說、寫、看與抽象感受等方式,發展以溝通為主軸的智慧生活溝通產品,連結各弱勢族群與他人滿足情感交流需求,促進智慧生活的永續發展。
本課程在學期開始將都會邀請台大工程相關教師,介紹目前前瞻資訊溝通技術(Advanced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),並以APPLE所構想的資訊科技服務系統為範本,透過其不同產品單元的差異與整合,讓學生進行實際接觸與測試,瞭解目前資訊溝通設備的技術發展,進而發展可行的產品解決方案,建立可運作的產品原型,達成新產品整合應用。

 

        由於全球性的經濟競爭下,科技結合設計、服務、商業的跨領域合作產品,正準備席捲著全球,因應全球化趨勢,期盼透過跨領域的結盟,共同面對個別組織無法單獨完成的任務和使命,各界產業亦意屬這類的跨領域人才,因此面對如此的人才培育趨勢,設計高等教育中應積極接踵對這類所謂「創新人才」,本計畫便讓大四設計學生與工程領域人員團隊合作,實驗性組成2-3組跨領域團隊,以團隊形式合作進行設計,目的為增加設計學生與工程領域人員之經驗,而無法運用至全班同學跨領域合作原因為,由於跨領域小組的同學,所製作之模型將會是接近可完全運作之實體模型,其模型材料及設備器材較為昂貴,所以只能足夠2-3組的跨領域團隊小組使用,但本課程會觀察其跨領域合作小組,紀錄他們合作過程,如果其過程與結果效果極佳,未來將會推廣至整班高等工業設計課程。
 

        在上下學期中,本計畫將會各安排設計工作坊,邀請科技領域專業設計師擔任講師,舉辦介面及使用者研究之研習活動,教授學生業界使用之使用者研究設計流程與介面設計實際開發案例,讓學生多瞭解業界工作型態,並帶領學生進行小型的設計體驗流程,實際參與設計開發流程,更加親身感受其業界的設計模式。
本課程會有兩次發表,第一個發表以使用者觀察為主,為服務學習與人性關懷課程。第二個發表以創意發展為主,以前瞻科技應用與智慧生活發展為主,在學生的每次階段發表以及成果發表中,本課程都會邀請各領域之業師,共同參與評分與意見討論,讓學生多瞭解學界與業界的想法差異,讓學生能夠掌握其中之平衡點。本課程期望培養優秀的跨領域創新設計人才,從社會趨勢及議題中發現問題,配合最新科技技術加以轉化運用,以產生創新價值回應社會環境需求,讓學生瞭解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,透過設計案的進行了解問題導向的行動學習。



預期效益

  1. 本課程將深入社會問題與現有資訊科技,透過對於智慧生活議題的觀察、跨領域問題解決、及創意設計思考,來滿足服務學習的核心精神。學生會在問題觀察與發現中,體驗到以人為本的服務精神,會在概念發想的過程中結合智慧生活科技的應用,會在細節設計中了解做中學的意義,會在產品設計中達成服務創新,整個學習過程是問題與行動導向。
  2. 由於資通訊技術的快速發展,產品設計發展至今已經朝向硬體、軟體、服務的整合式設計,單純的產品外型設計範疇已不復見,再加上設計的本質就是應用不同的科技或材料來滿足使用者需求,設計師在工作中鮮少沒有跟電機、機械、資工、材料等不同背景的專業一起合作,所以本課程採跨領域教學策略的意義為滿足設計核心教育需求,培養未來設計產業所需要的人才。我們的企圖是在具有設計基礎的教育後,培養跨領域的基礎,讓學生可以從中了解設計師在產業中的角色,及其所能從事的工作,盡早培養正確的跨領域合作觀念,學習如何在跨領域團隊中,與不同領域人員表達與溝通,提升進入職場之競爭力。
  3. 本計畫希望能在業師的加入下,透過長期的合作教學,建立業界人脈,讓更多企業瞭解本課程學生之能力與素質,未來企業在徵選設計人才時,較易掌握本校設計學生程度,更希望業師互相介紹下,能有更多領域業師能加入本課程教學,未來使學生能夠接觸更多業界專業人員,讓課程教學較為多元,讓學生未來職涯規劃有更多選擇。
  4. 另外在原有的教學目標下,教學設計、活動規劃、學習評量及課程網站上,會將整個學年的活動記錄於專屬網站中,供有興趣的老師或學生觀看,以做展示或交流之運用,也藉此反思課堂的問題與反應,為下次課程之教學或活動做調整,而本課程所購買之設備,都為智慧生活跨領域的經典產品,可供之後的課程之學生加以延續使用。希望透過計畫讓設備更加完整,讓未來的學生體驗到更完善的教學設備,更充分體驗智慧生活之體驗,使課程學習越接近教學目標,透過設計產品、過程、服務來達到人性關懷,滿足服務需求,培養更加優秀、全面的設計人才。
MOE PROJECT      本課程由教育部顧問室支持
© ​2012 by NTUST DITL
bottom of page